P产品分类RODUCT CATEGORY
高低温湿热循环试验箱(HT-SR-1000)
振动试验箱(HT-ZD-500)
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HT-CD-800)
电池内阻测试仪(HT-NZ-200)
真空干燥箱(HT-ZK-300)
红外测温仪(精度 ±0.5℃,监测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数据采集仪(采样频率 1kHz,同步记录环境参数与电池性能数据)
电池容量校准仪(确保容量测试的准确性)
防爆防护装置(包括防爆膜、惰性气体灭火系统,保障测试安全)
智能手表锂电池(样品 A)
智能手环锂电池(样品 B)
智能耳机锂电池(样品 C)
智能眼镜锂电池(样品 D)
容量标定:以 0.5C 电流充电至终止电压,静置 1 小时,再以 0.5C 电流放电至截止电压,记录初始容量(C0)。
内阻测试:满电状态下测量电池初始内阻(R0)。
自放电率测试:满电电池静置 24 小时,测量剩余容量,计算自放电率(初始容量 - 剩余容量)/ 初始容量 ×100%。
高低温循环测试
低温循环:-20℃(2h)→25℃(1h),以 0.5C 充放电循环 100 次,记录每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高温循环:60℃(2h)→25℃(1h),同样以 0.5C 充放电循环 100 次,对比容量衰减差异。
湿热环境测试
振动环境测试
快充循环测试
深度放电测试
间歇充放电测试
核心数据记录
循环寿命:记录电池容量降至初始容量 80% 时的循环次数(L1)及降至 60% 时的循环次数(L2)。
容量保持率:每次循环后,计算当前放电容量与初始容量的比值(Cn/C0×100%)。
内阻变化率:(当前内阻 Rn - 初始内阻 R0)/R0×100%。
自放电率:在不同测试阶段,定期测量 24 小时自放电率。
综合分析方法
样品 A:在 - 20℃循环 100 次后,容量保持率 70%;60℃循环 100 次后,容量保持率 65%,综合得分 72 分。
样品 B:振动测试后循环 50 次,容量保持率 82%,无漏液鼓包,综合得分 80 分。
样品 C:2C 快充循环 200 次后,容量保持率 58%;1C 快充循环 200 次后,容量保持率 70%,综合得分 65 分。
样品 D:湿热环境循环 50 次后,容量保持率 75%;间歇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85%,综合得分 78 分。
智能穿戴设备电池的寿命短板主要体现在:低温环境下容量衰减快(样品 A)、快充模式下循环寿命短(样品 C)、湿热环境下内阻增长明显(样品 D)。
东莞皓天的高低温湿热循环试验箱与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可精准捕捉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衰减规律,为缺陷定位提供可靠数据。
磷酸铁锂电池(样品 B)在振动环境下表现更稳定,三元材料电池(样品 D)在湿热环境下的耐受性优于锂钴氧化物电池(样品 A)。
样品 A:锂钴氧化物电芯在低温下离子传导速率下降,导致容量衰减快;高温下正极材料结构易坍塌,加剧容量损失。
样品 C:2C 快充时,电池内部产生大量焦耳热,导致电解液分解速度加快,SEI 膜破裂并重新形成,消耗活性锂。
样品 D:湿热环境下,封装工艺存在微缝隙,水分渗入电池内部,引发副反应,导致内阻增大。
样品 B:磷酸铁锂材料结构稳定性好,但能量密度较低,限制了其在高容量需求设备中的应用。
材料与工艺优化
样品 A:采用掺杂改性的锂钴氧化物正极材料(如掺杂 Al³⁺),提升结构稳定性;优化电解液配方,添加低温增塑剂(如碳酸亚乙烯酯)。
样品 D:改进封装工艺,采用激光焊接密封,增加防水透气膜,阻止水分进入同时允许气体排出。
充放电策略改进
样品 C:开发智能快充算法,当电池温度超过 40℃时自动降低充电电流;设置快充截止电压(如 4.1V,低于常规 4.2V),减少正极材料损耗。
测试流程强化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在实际试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试验需求、资源条件以及产品的特性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