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产品分类RODUCT CATEGORY
高低温湿热循环试验箱(HT-SR-2000)
门窗物理性能测试系统(HT-MC-3000)
电磁兼容(EMC)测试舱(HT-EMC-5000)
机械耐久性测试台(HT-JX-1500)
隔音性能测试箱(HT-GY-1000)
热流计(测量精度 ±2%,用于计算传热系数 K 值)
红外热成像仪(分辨率 640×512,检测门窗密封缝隙的热损失)
激光测距仪(精度 ±0.1mm,测量门窗变形量)
数据采集仪(采样频率 1kHz,同步记录风压、降雨量、温度等参数)
智能断桥铝平开窗(样品 A):配备风雨传感器和自动关窗功能,用于高层住宅外窗,重点测试其抗风压、防水性能。
智能木质复合推拉门(样品 B):集成指纹识别和电动开启系统,用于别墅入户门,侧重测试其保温、隔音及耐久性。
智能玻璃幕墙单元(样品 C):带光伏发电组件和智能调光玻璃,应用于商业写字楼,需评估其节能性能及控制系统稳定性。
智能防火窗(样品 D):具备温度感应自动关闭功能,用于消防通道,核心测试其防火密封性及应急响应可靠性。
气密、水密、抗风压测试
气密性:施加 ±50Pa 压力差,测量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要求≤1.5m³/(m・h));
水密性:在 100Pa 风压下,以 200mm/h 降雨量喷淋,观察是否出现渗漏;
抗风压:分级施加 0~3kPa 风压(每级保持 30s),用激光测距仪测量门窗变形量(要求≤L/150,L 为门窗对角线长度)。
保温隔热性能测试
温湿度循环测试
电磁干扰测试
315MHz、433MHz 无线遥控干扰(场强 10V/m);
WiFi 2.4GHz 信号干扰(功率 20dBm);
样品 B(木质复合推拉门)
耐久性测试:在机械耐久性测试台上,模拟日常启闭(每天 100 次),累计操作 5 万次,测试结束后检查门体下垂量(要求≤2mm)及锁具灵敏度。
样品 C(玻璃幕墙单元)
节能与控制系统测试:在高低温箱内,设置 25℃→35℃→25℃温度循环,记录智能调光玻璃的透光率调节响应时间(要求≤5s),计算光伏组件在不同光照下的发电效率衰减率。
样品 D(智能防火窗)
防火密封性测试:将样品置于高温试验箱(升温至 300℃,保持 1h),用压力差法测量缝隙漏烟量(要求≤0.2m³/(m・h));同时测试温度传感器响应阈值(要求 68℃±2℃时自动关闭)。
样品 A(智能断桥铝平开窗)
风雨感应测试:在门窗物理性能测试系统中,模拟风速 10m/s、降雨量 150mm/h 的风雨环境,测试传感器触发自动关窗的响应时间(要求≤3s)及关闭到位精度。
核心性能指标记录
物理性能:气密性渗透量、水密抗渗压力、抗风压变形量、传热系数 K 值;
环境测试:温湿度循环后的结构损伤程度、电磁干扰下的控制响应参数;
专项测试:耐久性操作次数、调光响应时间、漏烟量、风雨感应灵敏度。
综合性能评估
优秀(≥90 分)、合格(70~89 分)、待改进(<70 分);
样品 A:水密性测试在 200mm/h 降雨量下出现轻微渗漏(得分 75),风雨感应响应时间 4s(超标);
样品 B:5 万次启闭后,门体下垂 3mm(超标),保温 K 值 1.3W/(m²・K)(达标),总分 78;
样品 C:电磁干扰下调光响应延迟 8s(严重超标),光伏效率衰减率 5%(达标),总分 65;
样品 D:300℃高温下漏烟量 0.15m³/(m・h)(达标),温度响应阈值 70℃(略超标),总分 85。
智能建筑门窗的性能短板集中在:水密密封工艺(样品 A)、机械传动耐久性(样品 B)、智能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样品 C);
东莞皓天的门窗物理性能测试系统和 EMC 测试舱可精准定位产品缺陷,其中温湿度循环试验对木质、金属材料的兼容性验证尤为关键;
样品 D(智能防火窗)整体表现优异,其余三类需针对性优化。
样品 A:窗扇与窗框密封胶条采用普通 EPDM 材料,在高低温循环后出现硬化,导致水密性下降;风雨传感器安装位置偏差,受水流遮挡影响响应速度;
样品 B:推拉门轨道采用冷轧钢板,未做硬化处理,5 万次磨损后间隙增大,导致门体下垂;
样品 C:智能调光玻璃的控制模块未设计电磁屏蔽层,易受外界无线信号干扰;
样品 D:温度传感器校准偏差,导致响应阈值偏高,存在安全隐患。
材料与结构优化
样品 A:改用耐候性更好的三元乙丙密封胶条(工作温度 - 40℃~80℃),调整传感器安装角度(与垂直方向呈 30°);
样品 B:轨道表面镀铬处理(硬度≥HV800),增加导向轮耐磨衬套(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
控制系统升级
样品 C:控制模块增加铝制屏蔽罩(厚度 0.3mm),电路设计中加入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500MHz);
所有智能门窗:采用双传感器冗余设计(如风雨传感器 + 光线传感器),提高控制可靠性。
测试流程强化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在实际试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试验需求、资源条件以及产品的特性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